标题: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探讨了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的概念、价值及其在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分析乡村文博群落的特点和实践案例,提出了推动乡村文博群落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文博群落;文化传承;社区发展;乡村振兴 一、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成为重要议题。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作为一种创新的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模式,对于激发乡村活力、促进文化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二、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的概念与特点 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是指在乡村地区,以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核心,通过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共享性的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平台。其特点包括: 1. 开放性:突破传统博物馆的物理界限,将文化资源融入乡村生活,实现文化与社区的有机结合。 2. 互动性:鼓励社区居民、游客等多方参与,形成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3. 共享性:推动文化资源的共享,促进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乡村文博群落在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1. 保护与传承:通过挖掘、整理和展示乡村文化资源,保护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乡土文化。 2. 教育与培训:利用乡村文博群落开展文化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村民文化素养,培养文化传承人才。 3. 旅游与经济发展:吸引游客参与乡村文化体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增长。 4. 社区凝聚力:增强村民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 四、推动乡村文博群落发展的策略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乡村文博群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2. 强化资源整合: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文博群落的可持续发展。 3. 创新运营模式: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实现乡村文博群落的自我发展。 4. 增强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文博群落的建设和管理,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承和社区发展模式,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政策支持、资源整合、创新运营模式和增强社区参与,可以有效推动乡村文博群落的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参考以下文章来源:

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

无界乡村:创新文博群落设计 古建 进化 乡村 该镇 工坊 印纹陶 博物馆 湾里 欢潭村 文化 第1张

人民资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朱海洋

最近,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当地的乡村博物馆群矩阵又添新成员——位于大汤坞新村的茅湾里陶瓷艺术馆。接下来,这里每周将至少举办两场非遗体验教学活动,致力于打造成为公众欣赏、学习和交流陶瓷艺术的平台。

与该馆毗邻的,是全国首家以印纹硬陶为主题的茅湾里印纹陶博物馆,于去年底开放展览。在学界,有“一部陶瓷史,半部在越地”之说。2006年,作为越国时期重要的民用窑生产基地,茅湾里窑址跻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说,博物馆将印纹陶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艺术馆则更侧重创新演绎,彼此交相辉映。

进化镇有美丽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底蕴更为动人心弦,这里是“一文一武”布衣都督汤寿潜、民族英雄葛云飞的故里。而以印纹陶博物馆为核心,围绕其间的还有该镇辖内的6家乡村博物馆和文化馆,通过党建联建机制,组团形成了“非常6+1”农文旅共富工坊融合链。

走进欢潭村的欢禧咖啡,这里原为江南织造厂,通过产业招引被赋予新生命,不仅装饰别出心裁,更成为集党建引领、便民服务、文化引导等于一体的“红色驿站”,回乡创业者便是村里的年轻党员。

进化镇党委书记顾欢军介绍,5年来,该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相继投入3500多万元修缮42处古建筑,并且在萧山率先出台文物古建村社的运维管理机制和奖励补助政策。在他看来,保护这些文物古建和优秀文化,关键在于活下来、火起来,进一步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从而让百姓更有获得感。

近年来,进化镇将人文触感深度融合进村咖、农文旅产品、宋服体验等业态中,通过时尚化、创意化的演绎吸引游客。比如,在欢潭村,宋韵文化映照在忠义岳家军的巡演中,将历史故事演变为具体场景;在太平桥村,废弃的蓄水电站摇身一变成为悬崖咖啡屋,自然生态与机车文化跨界联名,成了彰显“潮文化”的网红打卡地。

如今,没有围墙的乡村文博群落,正成为进化镇的“引流神器”。该镇因势利导,计划以此为载体,将本土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村落风貌等“打包”,融合“共富工坊”的农特产品、文创设计,把“流量”变“留量”,让乡村左手书卷气、右手烟火味,走出一条人文乡村、艺术乡建的共富路。

数据显示,得益于一众新业态的落地,2023年,进化镇旅游接待人数超过23万人次,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27.9万元,同比增长九成多。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