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上的好光景: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旱塬地区,一种名为“旱塬上的好光景”的农业创新模式正在兴起,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旱塬地区由于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恶劣。然而,通过科技创新,旱塬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变革。例如,采用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采用抗旱、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提高了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采用智能农业管理系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旱塬上的好光景”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通过科技创新,农民可以种植更多的经济作物,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旱塬地区的农民还可以拓宽收入来源,实现多元化发展。 此外,“旱塬上的好光景”模式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通过节水灌溉、抗旱作物种植等措施,旱塬地区的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之,“旱塬上的好光景”模式是农业科技创新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典范。通过科技创新,旱塬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了革新,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这一模式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以下文章来源:

旱塬上的好光景

1.旱塬绿意浓,丰收景无限 彬彬 石川 富平 党雪娥 生态 柿子 治理 全域 富平县 杨家村 第1张

人民资讯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1.旱塬绿意浓,丰收景无限 彬彬 石川 富平 党雪娥 生态 柿子 治理 全域 富平县 杨家村 第3张

1.旱塬绿意浓,丰收景无限 彬彬 石川 富平 党雪娥 生态 柿子 治理 全域 富平县 杨家村 第4张

富平县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六月二十一日摄)。 本报记者 文超摄

本报记者 陈嘉

6月21日,夏至。一场淅淅沥沥的晨雨洒在石川河上,莲叶盛满水珠,飞鸟划过河面,处处生机勃勃。河边的铸鼎广场上,晨练的人依然不少。党雪娥就在附近上班。

党雪娥在富平县住建局石川河管理站工作,是一名讲解员。介绍石川河是她的工作内容。

“在我小时候,石川河可不是现在这样子,就像一条小水沟,而且河道长期杂草丛生,垃圾随处可见。”党雪娥说,一旦遇到暴雨,洪水会淹没耕地,还威胁群众生命安全。特别是2003年的那次洪水,汹涌泛滥的石川河给富平造成了不少损失。

石川河虽是富平人的母亲河,但以前并没有给党雪娥留下美好的印象。

2018年,还在南方上班的党雪娥无意间看见朋友拍摄的一段视频。“视频中,河水清澈、水量充沛,游玩的人还不少。我以为是南方的海边,后来一问才知道是老家的石川河。”党雪娥说。

党雪娥看到的变化,正是富平对石川河进行全域治理的结果。

“2014年起,县上对石川河进行全域治理,建成城区段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新建堤防10.4公里,使城区段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另外,我们通过加强生态基流保障、建设补水工程、加强中水回收利用等措施,确保河流生态流量;加强截污管网建设和黑臭水体治理,去年石川河水质达到Ⅱ类。”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西强介绍。

不仅如此,县上还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河长制,河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定期巡河解决问题,相关部门镇办齐抓,协同做好河流管护工作。

流经富平城北的温泉河也因全域治理,不仅让一度干涸的温泉泉眼实现了复涌,更与石川河南北呼应,共同构成了城区两大生态绿廊。绿水青山在过去或许只是大家的愿景,如今已然成为家门口的亮丽风景。

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党雪娥”们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生活。

今年37岁的乔彬彬是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党支部书记,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村里的“新农人”。

2012年,乔彬彬辞去国企工作,决定回乡把柿子产业做大。“杨家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柿子树。过去分散种植,规模小、产量低。我想把种植户整合起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而且我懂电商,对回来创业很有信心。”乔彬彬说。

瞅准目标,抓紧干就对了。乔彬彬一回来便投资建设厂房,并在2014年创立了陕西新农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淘宝、微商销售,直播带货,推出“喜柿”“富柿”等品牌……一系列营销让杨家村的柿饼火爆“出圈”。2018年卖了300吨,2019年卖了540吨,2020年卖了850吨……销量的稳定增长,让乔彬彬更加坚定了把柿子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

“我们还成立了创业孵化基地,教‘新农人’做电商,为大家介绍客户,把村里的土特产卖出去。”乔彬彬介绍。

不仅如此,在乔彬彬的带领下,杨家村还探索出“党建+合作社+公司+集体经济+农户+青年”的模式,让更多人从柿子产业链上获益。

和众多地处渭北旱塬的村庄一样,杨家村一度深受水土流失之困。如今,柿子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生态环境的改善功不可没。

“过去一下雨,雨水混着泥巴从坡上冲下来,土地越冲越薄,肥力都没了,完全种不了庄稼林果。”杨家村柿子种植户杨争川回忆道。

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生态治理股股长解建军介绍:“为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我们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道路为骨架,采取坡改梯和保土耕作等措施,对坡面、沟道进行全面治理。杨家村片区一共营造水保林1350亩,修建梯田1950亩、生产道路18公里。修建的梯田均用来栽植柿子树,每年可为群众户均增加收入5000余元。”

如今,站在改造后的旱作梯田上极目望去,成片的柿子林绿油油的,格外喜人。不过,旱塬上的好光景不止于此。

在富平县城关街道新庄村,“80后”王默打造出“小柿人”IP形象,反哺家乡;在柿子咖啡店喝一杯现调咖啡成为新时尚;柿染工坊里的手工艺品开辟了创业新领域……

正如杨争川所言:“现在的日子就跟咱这柿子一样,甜蜜蜜的。”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