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记》分享会序 昔有李敬泽,文坛翘楚,挥毫泼墨,绘就《上河记》。今岁莲池文学周,特设盛会,以飨读者,共赏佳作。 夫《上河记》者,非独记事之书,亦为心路历程之述。李氏行迹遍及南北,所见所感,皆入笔端。其文辞华美,情感真挚,令人读之,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会上,李敬泽将亲述其创作心得,分享其行走世界之感悟。众位嘉宾,亦将各抒己见,探讨文学之真谛,交流创作之经验。 此会,非徒为文人间之交流,亦为读者与作者心灵之沟通。莲池文学周,以文学为媒,搭建桥梁,使读者得以一窥作者内心世界,作者得以倾听读者之声。 愿此会,能激发更多人对文学之热爱,对行走之向往。愿每一位到场者,皆能从《上河记》中,汲取灵感,开阔视野,启迪思考。 莲池文学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愿此会,成为文学爱好者心中之瑰宝,成为文学发展之助力。 是为序。

参考以下文章来源:

“黄河远上,上河为记。”6月22日晚,作为2024莲池文学周的重要活动,李敬泽行走之书《上河记》分享会在河北大学举行。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与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等嘉宾,围绕《上河记》进行分享。

“李敬泽《上河记》:文学之旅,广阔世界” 文学 阿来 中国作家协会 莲池祩宏 历史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诗歌 小说 美好,一直在身边 黄河 散文 上海 旅行 复旦大学 河北 河北大学 山西 第1张

活动现场。

本场活动由诗人、学者吕约和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上海分社社长曹元勇担任主持嘉宾。莲池文学周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河北大学与河北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

在“行走”中看见远方

在李敬泽眼中,“行走”是灵魂的释放,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我想,你要任自己的意走出去,去往你未曾去过的地方,你得见见山川、世面,会一会陌生的人。”他在《上河记》的序言中如此说道。

分享会中,李敬泽回忆起了自己和黄河的故事,他一直在焦虑,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对中国所知甚少。对他来说,身体没有抵达远方,是生活中的一个极大缺陷,所以他总是希望自己能亲身领会山河,领会村庄和人民。“与现在很多做攻略的旅行不同,当时我仅仅买了一张车票,整个行走的过程就是在摸索。尽管这次行走可能是一次单薄的经历,但我以后谈论中国,就略有底气了。”《上河记》对他而言,不仅是一本记录黄河的书籍,更是他用身体力行去感知黄河的“生命之书”。李敬泽鼓励现场的同学们趁着年轻,可以去广大的世界上自由自在行走一趟。

“李敬泽《上河记》:文学之旅,广阔世界” 文学 阿来 中国作家协会 莲池祩宏 历史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诗歌 小说 美好,一直在身边 黄河 散文 上海 旅行 复旦大学 河北 河北大学 山西 第2张

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

现场另外一位嘉宾阿来,是作家中久负盛名的“行走达人”。阿来表示,他读《上河记》的一个感觉是它非常的“大”,这种大不仅在于空间层面,而是作者在写作背后容纳了社会学、人类学、地质学的多维度视角。

阿来承认他的行走与李敬泽有很大的差别,“我是先行走,再读书,读了书我才能理解我所走过的地方,但《上河记》是一个读了很多书的人写就的。”阿来介绍,中国人一直在想象黄河,追溯黄河,但很多书写仍然属于人文关怀的范畴,如果用于认识地理,其实是缺少科学方法的,“李敬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黄河的方法,他敏锐地发现了黄河的种种细节,这背后是复杂的知识背景。地理后面是复杂的历史时间,历史后面是最本真的生活。”

“李敬泽《上河记》:文学之旅,广阔世界” 文学 阿来 中国作家协会 莲池祩宏 历史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诗歌 小说 美好,一直在身边 黄河 散文 上海 旅行 复旦大学 河北 河北大学 山西 第3张

中国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

阿来认为,《上河记》不仅展现了黄河的博大精深,还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在处理如此丰厚的素材时,能轻松地删繁就简,保持语言的灵动、简练和深刻,这种举重若轻,使之形成一种特别吸引人的叙述风格,展现了李敬泽作为“文人考古者”的深厚功底,也是《上河记》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保持谦虚是创作的宝贵品质

阿来充分肯定了《上河记》的写作视野和语言特质,同时也指出,其中的《自吕梁而下》一篇写得非常精彩,但语言风格与全书不够统一。这篇是李敬泽2019年做客“吕梁文学季”来到山西,再次回到黄河边所写。

“这一篇其实我很喜欢,放在这里确实也不协调。我在想不协调在哪呢?在这个变化中我可能失去了什么?”分享会现场,李敬泽对阿来的这个意见,作了真诚且有洞见的回应。李敬泽把它概括为一种面对世界时候的羞涩,“我那个时候到什么地方,是怀着一种战战兢兢的心情,知道自己的有限。《自吕梁而下》题目也显示出来了,姿态过于自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虽然确实很爽。”

李敬泽表示,保持一种羞涩,在文学创作中是一种宝贵的品质,至今也是李敬泽特别珍视的人生态度。“我们到地方旅游,提前做一大堆攻略,认为自己无所不知,这其实都是别人让我们看到的,事实上我们失去了面对世界的羞涩,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谦虚,保持羞涩。”

作为一个诗人,吕约表示,在面对展现在面前的未知世界时,这本书的描写都呈现出特别天真、纯洁,甚至羞涩。“没有任何既定的目的游走在大地上,用一种特别纯净的目光打量万事万物。”吕约认为这是写作者最美好的一种姿态。

在吕约看来,作家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净化、锻造和提升我们民族的共同语言,《上河记》某种程度上就体现了作家的这个功能。

“李敬泽《上河记》:文学之旅,广阔世界” 文学 阿来 中国作家协会 莲池祩宏 历史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诗歌 小说 美好,一直在身边 黄河 散文 上海 旅行 复旦大学 河北 河北大学 山西 第4张

诗人、学者吕约。

行走要“走出自我”

郜元宝则从文本分析的角度,提出《上河记》是“行走中的自我反思”。他认为,李敬泽及时地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初衷记录了下来,在书中把自我对象化,“行走就是要走出自我,在广大的世界中看到‘我’之中的‘他’。如果在行走中没有产生对自我的反思,这样的行走就是可惜的。”

“李敬泽《上河记》:文学之旅,广阔世界” 文学 阿来 中国作家协会 莲池祩宏 历史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诗歌 小说 美好,一直在身边 黄河 散文 上海 旅行 复旦大学 河北 河北大学 山西 第5张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

郜元宝指出,李敬泽在《上河记》中的语言还呈现出一种急转弯的感觉,“转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这几句话够了,斩钉截铁,马上又有新的东西出现了。我很喜欢看散文、诗歌和小说中非常迅急的急转弯,这意味着整个文本的丰富性和阅读的未知性。”吕约对此也有感触,她认为这里的转弯既是语言的转弯,同时也是生命态度的转弯。

关于母亲河,写作者有说不尽的话。写黄河的作品数不胜数,曹元勇认为,《上河记》是其中最特殊的作品之一,“我读《上河记》的时候,发现里面有文学、历史、考古和地方志等非常博杂的要素,它更为贴近我们的生活,李敬泽的散文中充斥着关于文化的思考和历史的穿越。”

“李敬泽《上河记》:文学之旅,广阔世界” 文学 阿来 中国作家协会 莲池祩宏 历史 全民悦读有奖征集 诗歌 小说 美好,一直在身边 黄河 散文 上海 旅行 复旦大学 河北 河北大学 山西 第6张

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兼上海分社社长曹元勇。

《上河记》以李敬泽的行走脚步为线索,不仅揭示了黄河的壮美与深沉,更是一次对自我、历史与文化的深度探索。吕约总结道:“《上河记》告诉我们,只有当心灵与外界纯粹地相遇,才能激发出自由而纯净的语言,这种语言富有生命力,引领我们不断发现新知,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

【采写】南方+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朱英豪

【图片】受访者提供

【作者】 戴雪晴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