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古代文物,乃天地之精,历史之魂。保护之,非但为保存历史,亦为启迪未来。然则如何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良性循环,以使文化之根脉得以延续,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昔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文化遗产,如铜镜,能映照古今,让我们知晓兴衰更迭。故保护之,实为国家民族之大计。 一曰尊重。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先人之智慧与创造。勿以今日之眼光,轻视古人之成就。尊重,乃保护之始。 二曰传承。传承,非但为保存,更为发展。将古代之技艺、思想、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使之焕发新生。传承,乃保护之续。 三曰创新。创新,非但为发展,更为超越。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护。以古人之智慧,开今日之新局。创新,乃保护之终。 四曰教育。教育,乃培养保护意识之根本。从小培养,使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教育,乃保护之基。 五曰法制。法制,乃保护之保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保护行为,严惩破坏行为。法制,乃保护之盾。 六曰科技。科技,乃保护之利器。运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修复、保护、研究。科技,乃保护之翼。 七曰国际合作。国际合作,乃保护之桥梁。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共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国际合作,乃保护之网。 八曰社会参与。社会参与,乃保护之力。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形成全民保护的良好氛围。社会参与,乃保护之魂。 九曰持续发展。持续发展,乃保护之本。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保护,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乃保护之道。 十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乃保护之魂。坚信中华文化之伟大,坚信历史文化遗产之价值。文化自信,乃保护之心。 综上所述,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良性循环,需尊重、传承、创新、教育、法制、科技、国际合作、社会参与、持续发展、文化自信十策并举,方能成事。如此,方能保我中华文化之根脉,传我民族之精神,兴我国家之未来。

参考以下文章来源:

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大家手笔)

“历史遗产保护:实现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大运河 文化 传承 遗产 历史 循环 历史文化遗产 民众 文物 要素 sina.cn 第1张

人民日报

关注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遍及全国,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老祖宗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继续攥在手里,与时俱进,让它发扬光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若千钧、始终如一,激励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更好让历史文化遗产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如何赓续历史文脉,让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保护,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实践是一个范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三十二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是一部展开的大百科全书,仅就景观而言,需要保护的就包括沿线的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建筑景观、航运景观、民居景观等16种。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实践丰富了文化资源内涵和外延,也使我们的认识进一步从“文物保护”层面提升到“文化遗产保护”层面。具体来看,第一,在关注文化要素保护的同时,也要关注自然要素的保护。中国大运河是结合不同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加以人工开凿建成的,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奇迹,因此要将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同时保护。第二,在关注静态文物保护的同时,也要关注活态文物、动态文物的保护。大运河是流动的,船舶还在航行,人们仍然居住在沿线的历史街区、传统村落中,这些也需要我们更多关注。第三,在关注古代文物保护的同时,也要关注20世纪遗产、当代遗产的保护。大运河拥有完整的生命历程,例如近年建造的亚洲同类工程规模最大的淮安水上立交和江都水利枢纽,均具有重大的科技和文化价值,应该纳入保护,防止出现历史断裂。第四,在关注一座古建筑、一处古遗址,后来由点及面扩大到历史街区、历史城市的同时,也要关注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人类迁徙所形成的线形遗产、文化线路。中国大运河以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构成充满活力的交通廊道,从古至今发挥着国家物资运输和水资源调配的重大功能,这也是应当在保护中予以重视的。第五,在关注气势恢宏的古代宫殿、寺庙、纪念性建筑保护的同时,还要关注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大运河沿线的历史街区、传统村落中,分布着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传统民居、工业遗产、商业老字号,有些虽然看上去朴素无华,但寄托着人们的乡愁,也应该加以保护。第六,在关注物质要素保护的同时,还要关注非物质要素的保护。大运河沿线不同地域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区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是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加大保护传承的力度。

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到大运河文化带再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过去十年,大运河保护传承中突出普遍价值、真实性、完整性以及为保护这些珍贵遗产几代人付出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世界认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谱写了新篇章,为我们更好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良性循环提供了启示。一方面,要以传承为保护目的。我们要认识到,不能仅仅强调保护,如果一座古建筑维修好了以后,为了保护把它锁起来,实际上会糟朽得更快;也不能只强调利用,因为文物建筑、历史街区等如果以营利为目的进行不合理利用,将会造成文化资源的损毁。因此,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应该是传承,就是把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的手、经过我们的时代,“健康”地传给子孙后代。另一方面,要以人民为保护主体。过去,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数量比较有限并且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今天,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形势下,大量历史街区、传统民居、工业遗产、商业老字号等都逐渐被列入保护之列,人们居住的房子、从事生产的厂房、休闲购物的场所都可能是需要保护的对象。大家开始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政府特别是文物部门的责任,而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要唤起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使更多民众加入保护行列。当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态度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才最安全、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保护。

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良性循环,要做好传承发展。历史文化遗产来源于生活,也发展和繁荣于生活,它们本身是有生命的;它们的价值也并不是由我们创造出来的,而是本身就存在的,只是需要我们悉心研究和弘扬。因此,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态,是让其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今天,要努力使历史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再次展现出独特魅力,真正得到人们倾心呵护,进而成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惠及更多民众,再吸引更多民众加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列。这样才是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态,才能形成一种真正的良性循环。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